裝潢小百科|防水工程必做嗎?新家裝潢、舊屋翻修不可省的步驟
在進行裝潢設計時,多數人第一時間會想到風格、收納與材質,卻往往忽略了「防水工程」這個基礎工序。事實上,防水做不好,裝潢就白費!
牆面滲水、天花板漏水、磁磚鼓起⋯⋯這些問題常常在入住後才爆發,然而當漏水問題延伸到樓下鄰居,後續協調修繕難度高,費用更是驚人。
因此,不論是新成屋裝潢還是老屋翻修,都必須把防水工程列為優先處理的項目。

一般住宅中,哪些區域需要做防水處理?
衛浴空間
這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防水區域,包含地坪、牆面與管線穿牆處。



廚房
靠近流理台、洗碗槽與地面排水處也需防水,避免下滲到樓下。



陽台
陽台常直接接觸雨水,尤其開放式陽台要特別注意排水坡度、防水層完整度。
外牆/窗框接縫
若牆體有開窗或與外牆交接的部位,需施作伸縮縫防水處理,避免雨水滲入結構層。

常見防水材料有哪些?
材料類型 | 特性與適用範圍 |
---|---|
水泥基防水塗料 | 成本低、附著力強,適合地坪與牆面 |
PU防水漆 | 延展性佳,適用於結構有裂縫處 |
彈性防水膜 | 彈性高、施工快速,常用於屋頂或戶外 |
防水毯 | 適用於大型平面如地下室、陽台、樓板 |
防水工程的基本施工流程
1. 基面處理:
- 完全清潔,清除灰塵、油漬、凸起物並修補裂縫,避免空氣進入細縫中破壞防水效果。
- 以水泥粗胚打底整平,確保提高防水層附著力。
2. 管線處理:下水管必須先包管不得外露,線槽、管槽必須全部敷平整,無凸起及凹坑。
3. 底漆塗佈:以水泥粗胚打底整平,確保提高防水層附著力。

4. 主體防水層施作:
- 彈性水泥均勻薄塗薄,分多次塗上。
- 以彈性水泥→細密防水不織布強化→彈性水泥→不織布⋯⋯依照這樣的步驟,重複上多層次的防水,大幅增加防水層的韌性跟抗裂性。
- 加強陰角轉角部位及管線包覆,交接處應嚴密無縫隙。
- 確認不織布與防水層結合無破損,粘接牢靠,表面無裂縫。




5. 養護乾燥:至少等待24-48小時以上完全乾固。

6. 水密測試(閉水試驗):
- 地坪防水完成後進行積水測試。
- 試水72小時以上觀察是否有滲水情形,做記號以確認水位是否有變化。
- 並反覆測試2次以上,檢驗有無滲漏。

- 後續貼磚施作:
- 重複多次試水、確認防水沒問題後,開始上水泥砂漿抹平。
- 進行放樣、貼磚與填縫,並留洩水坡度。
- 使用大量磁磚整平器,瓷磚之間縫隙一致均勻,完成整齊漂亮的瓷磚成果



防水是安心居住的長期投資,不是成本!
許多裝修糾紛都是從「漏水」開始,與其事後修補,不如在初期就做好。選對設計團隊,使用合格材料,並遵循正確工序,才能讓你的家住得安心又長久。

PIIN品設計對老屋翻修的技術堅持
老房子的問題,往往需要經過徹底的拆除才能全盤瞭解,因此在承接老屋翻新的案子時,我們會堅持徹底拆除舊有的裝潢,讓漏水壁癌、管線老舊等問題能像X光、CT般之下般無所遁藏,再根據屋況需要重新調整體質的方面進行全盤瞭解,報價也能更加精準。
拆除後找出漏水的根源,將牆壁打到見底、更換管線、治療後重新上水泥與多道防水層、經過試水的嚴謹處理,才能藥到病除。
在PIIN品設計,我們堅持「設計不是表面工夫」,從結構安全、防水基礎到美感整合,每一環節都不馬虎。設計師會與施工團隊密切配合,針對每個空間使用需求提出最合適的防水建議,確保設計之下是穩固安心的基底。
📖 延伸閱讀:以為省錢結果新屋成廢墟 🏚 該怎麼避免「裝潢蟑螂」?慣用手法及自保教學公開
📖 延伸閱讀:看全部作品集